试用版_姚小黑 发表于 2019-12-23 09:16:12

米万钟祖籍考 ——从米玉墓志铭谈起

蓟州旅游网为您推荐文章
                                                                                                    米氏家族微信公众号:mishijiazu2015
“六笔写米字,天下一家亲”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米”,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米氏家族” 再点击“关注”。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参与米氏文化的研究与探讨,弘扬米氏文化与精神。





有关明代书画大家米万种的祖籍等问题,时下有较多的争论。对此,本人作了一些考证,意在答疑解惑,明晰世系,以证源流。本文以正史资料为依据,从其父米玉的墓志铭着手,对米万钟的生平、籍贯、家世等作了比较客观的深入的探讨,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以及热心追根寻源的族人。

一、人物介绍

米万钟(1570—1628),字仲诏,号友石居士,还有勺海亭长,湛园,海淀渔长,研山山长,石隐居士,烟波钓叟等多个名号。明末著名书画家、造园家、收藏家。与董其昌,邢侗,张国图并称为明末书法“四大家”。时有“南董北米”之称,与其孙米汉雯被后人称为明代“大小米”,是“北宋大小米”(米芾、米友仁)的翻版。特别是他鲜明的个性与处世原则,被视为同先祖米芾如出一撤的明代名人。他喜欢书画奇石,却因一块“败家石”败家弃命;他为官一生,却喜欢山水花竹;他身为北人,却喜欢造园置景。今天的北京大学校园就是他建的勺园的一部分。

米万钟系明朝陕西省安化县(现甘肃庆阳庆城)人,后因官迁居宛平(北京丰台),万历23年进士,历任永平令尹,铜梁县令,六合县令,大理评事,户部主事,工部员外郎,浙江参政,江西按察使,山东右布政使等职,宦海足迹踏遍半个中国,为官期间清正廉明,政迹突出,深受百姓赞誉,留有“水镜慈母”之美誉。明天启五年因得罪魏忠贤等宦官,被罢官,1628年,阉党倒台,任命为太仆寺少卿,不久去世,享年59岁。米万钟一生奇异,一生奋斗,却给后代留下了不少困惑。

二、籍贯考略

米万钟的籍贯很多史料称为“陕西人”,“庆阳人”,“宛平人”,“顺天人”,个别资料还称为“回族人”等等。那么,让我们查证一下米万钟之父米玉《明故昭信校尉锦衣卫百户昆泉米公暨安人马氏墓志铭》(以下简称墓志铭)里是如何叙述的——

“......故昭信尉昆泉公玉,其先晋阳人。祖虎始徙北郡之安化,以功授金吾百户,公其支子之第五子也。六岁而孤,性纯警,......春登隆庆辛未武进士,历官分守、通州参将,娶锦衣百户蒋维藩女,生女一,适锦衣千户田瑢男太学生田元德。钟登万历乙未进士,初任永宁县知县,娶锦衣百户、皇亲李凤女,生男一,孟骐。方锦衣冠带总旗,娶锦衣百户王嵩女,生女二,尚幼。...... ”



以上是1929年出土于北京大学燕园的米万钟父亲米玉的墓志铭(部分),该墓志铭由当时的北大图书系教授马鉴收藏拓片,现存放在北大历史系办公楼内。

从该墓志铭可知七点:

其一,米玉的字号叫:昆泉。

其二,米玉的祖先是晋阳人,今山西人太原。是米玉的爷爷因功到“北郡安化任锦衣卫而迁去的。

其三,米玉在家排行老五,六岁时父母去世,此时米家已败落,子孙以种田为生,生活比较困难。

其四,米玉成年以后变卖家中财物到北京申请继承父亲的锦衣卫百户职位,其间参加了平定冯墴的叛乱,因功继位成功,当上了锦衣卫。

其五,米玉是在北京成家的,先后娶三房(杨氏,宋氏,马氏)二妾(田氏董氏)。

其六,米玉生卒年为:1528年3月2日---1597年8月7日,(嘉靖七年戊子二月十二至万历二十五年丁酉六月二十五)享年70岁。其七,米玉的妻宋氏生万春,妾田氏生万钟,妾董氏生万方,妻马氏没有生养,但是对三子视为己出,照顾有加。

据此,可以确定,米万钟的籍贯为山西晋阳(太原)。

    明代有规定,乡试以前的考试必须回到原籍参加,坚决杜绝高考移民。当时,米万钟的户籍在安化,随父在北京生活。从《庆阳县志》记载,明代庆阳中举人114人,进士33人。米万钟是万历甲午科举人,万历乙未科进士。之后依靠关系没有到边远地区任职,在永平(北京延庆)任令尹。《甘肃通志》有明确记载。

三、家世考略

墓志铭记载了米万钟曾祖米虎的锦衣卫百户身份,记载了米玉是其父第五个儿子的情况,重点记载了米虎、米玉、米万钟的山西晋阳籍贯。在米友石先生墓志铭中就明确有“米氏在宋以南宫显”的记载。可以说米万钟是米芾的后代无疑,符合墓志铭中山西籍贯的说法。

但是,也有很多人说米万钟是回族。比如,北京联合大学杨大业先生就在《明清回族进士考略九》中说米万钟是回族,其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不能令人信服。

同时,墓志铭明确描绘出了米万钟家族的世系图:

米虎---米玉父辈---米玉及四个兄长---米万春、米万钟、米万方---万春女儿、万钟子孟骐、万方女儿。

但这个世系不是米万钟家族的准确世系。

结合米友石先生墓志铭和《米太仆家传》的记录,考察米万钟的子孙情况,两者肯定有不同之处,因为米玉的墓志铭大大早于米万钟的墓志铭。米玉墓志铭记载,米万钟娶李氏,生子孟骐。万钟公墓志铭记载米万钟生子孟骐.寿都.寿图(也许叫寿国)。事实上李氏早早去世,孟骐娶王氏早夭,后续陆氏生寿都寿国。米寿都的儿子汉雯就是大名鼎鼎的“小米”,与爷爷米万钟一起号称明代“大小米”。

吴嘉录《复社姓氏传略》卷一《北直顺天府》载:米寿都,字吉士,宛平人,太仆万钟子,顺治五年贡生,知沭阳,子汉雯顺治辛丑进士,康熙乙未应博学鸿儒试,授编修。

同时,《庆阳县志》载:米汉雯,字秀岩,号紫来,明太仆米万钟孙,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历长葛知县,翰林院侍讲,康熙十八年(1679)召试博学鸿试,授编修官。好学工诗,精算学,篆刻,书法,擅山水。

明史有《米寿图传》。

可知米万钟有子寿都,寿都有子汉雯,汉倬。

可惜,今天在北京丰台长辛店赵辛店村的万钟公后代不知先祖是谁?不知先祖的业绩,这与史上的战乱、迁徙分不开,但是,传统的家庭教育缺失更是主要原因。所以请大家记住:米万钟是米芾16世孙,米信21世孙。

         四、米万钟或为山西忻州米氏八世孙?

1996年8月,客居香港50多年,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的山西忻州北关米氏18世孙米六文博士回乡探亲,与其弟米六章先生谈起重新编修家谱一事。重点说要查查老家谱,看四世祖米万钟与明朝的大书法家米万钟是不是一个人?他讲到米万钟老家是山西的,他小时候听爷爷讲,爷爷的爷爷说咱家在外面有名人,在北京建了很大的园林,是个大官,在返港时留下了一些手写的米万钟的资料。之后,米六章先生在二十年寻根问祖中一直在了解此事,最后查证忻州米万钟早于北京米万钟100多年,不是一个人。

我在研究家史后请教六章前辈,说起此事老人讲,以前是有过这说法,查了半天否定了,你们继续了解吧。于是几年来一直记着这个事,从四库全书等古籍中找到了米玉的墓志铭,米万钟墓表,米太仆家传等历史资料,搜集了几十斤米万钟的相关资料。在天津闲居时,四次去北大了解、证实。并就这个话题与全国各地宗亲辩论、商榷。

感谢米六章先生编写的《米氏世家》,感谢六章先生的父亲留下的从明朝初年记录的手抄本,从中发现了不少重要线索,现与大家一起讨论、分享——

忻州《米氏世家》第2页确有四世祖米万禄,米万钟,米万清(无后)四位先祖的名讳,以后又无后代记录。但从年代上看,比北京的米万钟早100多年,应该否定。

但是在第1页有五世祖米嶔,其子六世祖米绍芳,其孙七世祖米玉,之后再无记录。从时间年代上看,基本符合万钟公曾祖米虎迁陕西安化的年代,忻州五世祖米嶔的身份符合米虎的情况。

忻州米氏太始祖显妣甲太夫人墓志铭记载:明洪武三年,米氏时中公从朔州马邑县三角村迁家属至忻州永丰乡北逯关都二甲居焉,继又携其子荣及荣之妻黄氏南迁平遥县,落户五里庄,而留其妻甲氏及其幼子拳既拳之妻李氏于忻。米拳遂为北关米氏始祖。

由此知道忻州米氏是洪武三年迁到北关的,始祖米拳,太始祖带长子米荣南迁平遥五里庄。即公元1370年的事。

忻州《米氏世家》205页人物篇记载:米嶔,五世祖,号静庵,武举中式三次,足智多谋。抚台聘为谋士,时有武士自荐欲代其职,试其武艺兼全,抚台不胜其喜,适祖在旁出笔折地道:“武艺如伊城足重,特匹夫之勇耳,谋士可笔扫千军。”抚台深服其言,武士羞愧而退。

其大意是五世祖米嶔是个武举人,给抚台当谋士,有一个武士想代替他的位置,抚台也有意,先祖当面把笔扔到地下说,武士也就有点匹夫之勇,而谋士可以笔扫千军万马。可以看出先祖既有高强的武艺,又有过人的胆识,有敢于抗上敢于碰硬的性格。

从以上墓志铭可以看出,忻州米氏是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由朔州迁居来的,当时有始祖米拳夫妇及母亲甲氏,二代仲元、仲勋可能是公元1370年至1380年生人。以30岁一代人记,忻州米氏2代至7代生年分别为:

二代仲元、仲勋       约公元1370---1380

三代寿、福、胜、贤       约公元1400---1410

四代万字辈14人(7人无后人记载) 约公元1440---1450

五代米字辈米嶔等15人   约公元1470---1480

六代国字辈米紹芳等26人(20人无后人记载)约公元1500---1510

七代米字辈米玉等34人(10人无后人记载)   约公元1530---1540

根据米玉墓志铭及米万钟生平记录,米玉生卒年为:公元   1528---1597年,米万钟生卒年为:公元1570---1628年。

考虑到米玉有兄弟五人,米万钟是米玉42岁时生人的情况(1570年),忻州米氏家谱的记载五世祖米嶔的情况,与米虎,米玉的外迁时间基本吻合,即忻州的五世祖米嶔,可能是米虎;六世祖米绍芳,可能是米玉的父亲;七世祖米玉,可能是米万钟的父亲。

还有,忻州米氏家谱为什么只记录米嶔及米玉三代人,之后再无记录呢?应该考虑当时的通信、交通条件。也许一开始有联系,之后就慢慢少了。但是知道米玉在北京发展很好,也是了解名人的原因,如果是一般百姓,就不可能了。以上表中四世祖7人,六世祖20人就没有记录,应该是外迁,肯定不会都绝后。这是其时间节点上的可能性。这是其一。

其二,历史背景的可能性。明代于洪武24年(公元1391),第一个在陕西设立巡抚。宣德5年(公元1430)在山西、河南、直隶、江西、浙江设立巡抚。由于谦、周抌等六人巡抚各地,忻州五世祖米嶔当抚台谋士,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经查阅,米嶔当时侍候的巡抚可能是马文升。1469年开始,马文升在庆阳等边防要地“修灵武、洪德、木泍、马岭四城,以遏贼西路·····建韩家山等堡洞五百六十余所,以便屯伏。增塌儿掌等墩台一百五十余座,以便瞭望(《固原州志》)。同时,马文义1471年有诗曰:“几载提兵寓庆阳,凯旋南去喜洋洋。关中黎庻停供亿,塞外羌胡远循藏。圣主永纾西顾虏,王师尽返北征装。时来屡有雪盈尺,来岁丰登已兆祥。” 从家谱人物篇记录以及五世祖米嶔生活年代考虑,应该是五世祖米嶔中武举人后,给马文义当谋士,随迁安化。职位变动当的锦衣卫。名字随职业特征改称米虎。

其三,米嶔(米虎)当时所处工作环境的可能性。从以上米嶔传记可以看出,有人自荐欲代其职,可见工作环境不尽人意。与其生气,还不如调整一下岗位。抚台可能安排他去安化,食上百户,当个锦衣卫,优哉游哉,生儿育女,尽享天乐。

其四,地域的可能性。明朝建国后在北部边境设立了九个军事重镇: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山西3个,陕西4个,这些机构相互依从,特别是山西、陕西7个镇沿黄河线一字设置,人员互调,相当方便,历史交往很频繁,从山西去陕西任职不生疏,很正常。

其五,家族人员的相似性。忻州米氏从迁居到忻州100年以后,逐渐显示出家族特性,这就是书香门第,忠勇孝悌,聪慧刚毅。具体体现在:一是自古武人多,二是文人多,三是擅文不擅理。据族谱记载:1.五世祖米嶔,明代武举人,2.七世祖米潘,明代武举人,宁武关千总,山海关忠兵,佐营守备,候缺都司。3.十六世米书禄,清代武进士,大名府总兵,光绪帝四品带刀侍卫。1900年从忻州护卫慈禧太后赴西安。等等。代代武人不断,到如今也是师团干部很多,一不小心就当兵,不用费劲就师团。

从文的方面看,五世祖米山、米岗、本州增广生员,一十四岁人鉡,与弟岗双生,才貌双全,时人目之为焦滔焦略。基本与米嶔同一时期。八世祖米应解、米应策。生员。精通各钟书法,真、草、隶、篆无不擅长。顺治3年编写米氏族谱,基本与米万钟同一时期同一代。

后世有米士明,清乾隆庚寅进士(公元1770);米毓贵,清道光辛己进士(公元1821);米毓瑞,光绪十年进士,翰林院编修(公元1888);米佩棻,宣统三年进士(公元1911)。等等。

可谓书香门第,忠勇之家。与米万钟家族有相似之处。

其六、家族性格有相似性。不溜官,不唯上,有个性,有主意。

其七、还有家族生育遗传上的相似性。米玉兄弟五人,忻州米氏也是男孩多女孩少。

其八、山西各地米氏族谱的排他性。几年来我遍查山西各地家谱,没有发现米虎的记载和相似的记载,只有忻州家谱有以上记载。

其九、与湖北襄阳谱记载的一致性。我祖为芾公九代,则米嶔为芾公十三代,米绍芳十四代,米玉十五代;湖北襄阳谱载,米玉为芾公第十五代,万钟公为芾公十六代,则米虎为芾公十三代,米玉的父亲为十四代,两者记载完全一致。

有理由相信米万钟的曾爷爷米虎就是忻州米氏五世祖米嶔。

那么,米万钟的世系可作如下表述:

米承德---米信,米信哥---米继丰,继丰弟,米信侄---米赟 ---米佐---米芾---米友仁---米立---米宪---8---9---10---米时中(忻州太祖)---米拳(忻州祖)---仲元---米寿---万吉---米嶔(米虎)---米绍芳---米玉---米万钟。

如果这个表述正确,也就不难解释米万钟为什么晚年去湖北襄阳为米氏家谱作序?为什么在湖北襄阳.江苏镇江留有碑记?因为他是米芾的后代,是米信的后代,米万钟早认米芾为先祖,这是米万钟孝悌的一种表现。

我想,米万钟自己完全知道自己的身世,也许回忻州寻过祖,只是我们不知道,或者当时就没有人承认他是忻州籍而伤了心。这事在忻州米氏历史上发生过。清后期,明初由忻州迁到清徐的米氏后人当了官,回忻州寻祖,当时的忻州米氏就没有承认是一家人,不认亲,也许接见的人根本不了解这段历史,是为憾事。

五、后 记

我再次重申,这是一个推论。因为家谱没有明确而完整的记录,但是,米氏历史一千多年,历七朝几十代,大部分谱是清朝雍正年间以后修的,往往是定居3-4百年后补记,难免有误记、臆造、想象等。所以,要想对照族谱严谨地寻根问祖,概率较小。更多是综合分析各方面资料,作合理推断。

经过分析米万钟祖籍,有几点启示:

1.甘肃庆阳庆城县一带可能有一支米氏有别于当地米氏,可能是米玉四个兄长的后代,应该传13----15代,有近千人,当然也不排除谱记不全,混淆族系的可能。

2.忻州北关米氏族谱初成于顺治三年(公元1646),距在忻州定居已有276年。但忻州有敬祖的传统,族有“云”,户有“疏”,记载过世先人情况。加之代代有文化,所以,忻州族谱是可信的。关于米嶔的记载也是以家族疏折记的,后代儿孙可能是家人当时有来往,或者有族人返乡后记录的。因为修谱时米嶔已离乡近200年,当时外出后改名是正常的。雍正三年二次增补资料也全,真实性高。2003年,米六章先生重修是在老谱加各户疏折记载编修的。古代部分更是原文照搬,尊重历史。

3.忻州米氏在明后期、清代外迁相当频繁。文中说六世26个国字辈先祖有20人无记载,大部分应该是外迁。因为当时人口大规模增长已无法养活。历史上有长子不离怀,次子到处埋的传统,统计六至十一世人口情况如下:六世:26人,20人失联;七世:42人,8人失联;八世:64人,12人失联;九世:115人,25人失联;十世:186人,56人失联;十一世:264人,112人失联。共223人失联,大部分外迁,落地生花,客居异乡。

4.考证米万钟祖籍的目的,是为消除家史研究上的偏颇,做到以史为据,避免道听途说。比如米万钟的籍贯就有文说是陕西蒲城北关人。更可笑的是《蒲城县志》载:县城和贾曲乡米姓,自认米芾后裔,其祖先由湖北襄阳迁到甘肃宁州,后人米厫任蒲城训导时将其家迁来。明清有书画家米万钟,米汉雯人称大米、小米。这是一个典型的误传。为把米芾,米万钟,米汉雯归成一家,不惜云里雾里绕圈圈。实际上蒲城始祖米厫在《山西通志》科目有记,是明宣德七年举人,山西霍州人,的确是米芾后裔,与米万钟也有关联,如果知道点历史知识也就不用绕从襄阳到宁州这么大的圈子了。

5.这个考证实际的意义在于一是给先祖一个有血有肉、有根有源、有枝有叶、有来有去的鲜活形象,不要像浮萍一样漂浮不定,悬而不决。二是对后代有个交代,我们不能把问题留给后人解决。三是对能查清的问题应该有个结论,不要让争论无休无止。实际上米万钟曾祖到安化生育三代,说”庆阳人”也可以,生在北京说“北宛人”也可以,祖籍在山西说“山西人”也可以,关键在于搞清源头。

6.以正史、志书、古籍、碑记为依据,明确谱记真伪,脚踏实地搞研究,理智分析、考证,搞明白相互关系。比如有的家谱自己认为是福德公之后,但是把米信、米芾都拉入谱中,这就需要考证米信与福德公之间的关系,搞明白来龙去脉,以正本清源,明确世系,给自己、给后代、给大家一个有说服力的交代。

最后,再明确一下本文的考证结果:米万钟,芾公16世孙,信公21世孙,祖籍山西忻州,曾祖父米虎(忻州米氏五世祖米嶔)迁安化,父亲米玉又迁北京,或为山西忻州米氏8世祖。

迁徙路线为:山西忻州——陕西安化(庆阳)——北京。

本文在网络发表后,从甘肃庆阳传来消息:米万钟的家人的确在庆阳,现居地为庆阳西峰区米家堡、米家湫以及庆城县米家川。再次佐证了本文的考证结果。

编后 :

真诚希望大家能提出不同意见,以作进一步的论证或纠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米万钟祖籍考 ——从米玉墓志铭谈起